临沧还将加快打造集一流的茶叶交易中心、原产地仓储中心、茶叶博览馆、茶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检验检测鉴定中心、文化创意交流中心、茶生活体验中心、会展中心、物流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临沧佤山凤城茶尊小镇,将其建成临沧的城市地标,成为临沧标志性景点。 同时,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网厕”等旅游要素品质,发展昔归、冰岛、忙肺等一批休闲观光、知识科普、采摘体验、茗茶品鉴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点。
公弄大寨,傣语意为大山上的寨子,布朗语意为敲大鼓的寨子,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这里气温宜居。海拔1588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700-18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云南四季如春气候的典型代表地区,因地处大雪山周边,植被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是茶旅康养的优质选择地。
这是个被誉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的传统村落。 全村有近300年的制陶历史,92户200余人世代做土陶产业,土陶制作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龙窑,至今仍有9条保留完整并仍在使用。 这里的高岭土品味和储量全亚洲第一,在这个陶瓷文化浸染的村庄2019年建成临沧第一瓷文化综合主题园——“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
一棵茶树能冒出几十上百根藤条,像新疆人跳舞时飞舞的辫子。这种茶树并非天生,完全由特定的采摘方式塑造成型。要让茶树变成这种藤条状态,采摘时就要将一截枝条上所有有芽有叶的地方连马蹄全部剔除,只保留顶端芽叶。若是不连马蹄,采摘创口处就会长新的侧枝。今天坝糯最古老的藤条茶是少数民族在汉人迁来之前就种下的,它们都有明显主干、侧枝,且如正常老茶树般粗壮结实,从三四级分支开始才有藤条趋势。或许就是茶树长到那一级分支时,开始有汉人迁入并开始以藤条茶方式采摘管理茶树。文:杨钰鸾坝糯“藤条茶”口感特点
冰岛、公弄、磨烈、懂过…...很多人知道勐库,多因为这些名村名寨,这些村寨分别隶属于布、拉、傣、汉这四个民族。不同民族的迁入史与他们对当地茶树的栽培利用史是对应一致的,不同民族对茶树的栽培利用方式又各有其特点。因此,我们不妨从民族特性的辨识来了解勐库茶。
云南大叶种茶体内酶的活性极强,炒机和烘机都难以做到短时间内彻底钝化酶的活性,但是蒸汽杀青则可以做到。制茶师判断杀青适度的经验是:抓一把杀青叶在手,看叶色翠绿,握抓感觉叶梗柔软,闻有清淡茶香和微弱青草气。
先有龙窑,才有碗窑村 有文献记载碗窑村的制陶历史近三百年,但从博尚大玉地出土的陶器专家证明是明代时期文物。也许碗窑的制陶历史比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历史更为久远。 村子取名“碗窑”,因为过去烧制的主要是陶碗,也有泡菜坛和小陶茶罐。伴随临沧茶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加上又流行起来的“古朴”、“自然”怀旧风,诞生于龙窑的土陶成功引来了市场的关注,于是茶壶、茶杯、花瓶等新器型一批又一批地从金火中诞生。如今,陶碗反而很少人做了,泡茶产品成为了碗窑村的新主打。碗窑村有大小龙窑共15条,其中古龙窑9条;手工作坊108间,土陶非遗传承人15人。
“春风拂嫩芽,玉手净无瑕。柔指轻采摘,甘泉煮香茶”。阳春三月,临沧茶山生嫩芽,凤庆县10.5多万亩茶山有机春茶已陆续进入采摘期。当地的政府抢抓时机,开足马力组织茶农进入茶园开展春茶采摘,为今年茶产业开好局、起好步,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3月22日在凤山镇安石村小石龙举办了凤庆县2022年茶叶产业大会暨凤庆滇红茶春茶开采仪式。活动上凤庆县宣布介绍“国家级制茶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凤庆县第一届制茶大师”“凤庆县滇红茶非遗传承人”名单,并为部分代表颁发证书。
日前,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以“线上云展演”方式举办,我市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5个文艺节目荣获4项大奖。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高规格、大规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重要文化艺术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为筹备好此次展演活动,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馆多次组织相关专家深入8县(区)对100多个文艺作品进行编排辅导。经过层层遴选,最终选定5个文艺作品参加本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