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临沧地产/人文推荐 / 自然村里走出来的百年土陶 临沧茶山旅游
昆明旅游
TOURISM PLANNING

自然村里走出来的百年土陶 临沧茶山旅游

碗窑村百年土陶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毗邻临沧机场,是临沧人的“陶器之乡”。碗窑村富产陶土,历经270多年传到今天的土陶烧制技法,是土陶老匠人们经验的凝结,目前村内尚存有完整的龙窑 11 条,绝大部分都还能烧制土陶。近年来,临沧市政府加强扶持和保护,碗窑村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碗窑村生产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独特,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畅销国内外。



PART 1

烧制工艺  200 多年一脉相承

《临沧县志》记载,乾隆三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人杨义远、罗万升、邓鸿国三人带着制陶手艺,来到缅宁县博尚镇勐托坝子,发现该村有大量的陶土资源,三人就在此修筑了三条龙窑,烧制陶器,并安家落户,逐渐形成村落,世代传承制陶工艺。


由于当时主要烧制的产品是碗,于是这个村子便得名“碗窑村”。“当时他们在的寨子是一个傣族寨子,名字叫腊托。这三个人在腊托做陶土,就娶了这里的媳妇,最后在这里上门、扎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星清介绍,后来扎根此地的三个湖南人土陶生意越做越大,最后从山上的寨子搬到了下面的坝子,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


罗星清就是碗窑村烧窑创始人罗万升的第九代后人,“旧社会,烧土陶不是人人都可以烧的,必须讲究门第规矩。” 罗星清回忆,旧时整个临沧地区只有碗窑村能烧制陶器,而碗窑村里只有姓杨、姓罗、姓邓的三姓人家可以制陶,村里至今仍用的“烧窑观火”技艺就是罗家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改变,“村子里的人可以一起学制陶了。” 罗星清说,村子里现在一些人家自己建起了龙窑,但形制上与老龙窑并没有太大差别,连烧制工艺也是 200 多年一脉相承。



PART 2

混合陶土 碗窑村独有的秘密

两个半世纪过去了,碗窑村的土陶烧制技艺始终未变,保留至今。据介绍,碗窑村土法生产的陶器除了供应临沧本地的生产、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些制作精美、具有艺术价值的陶器被运往东南亚各国销售。碗窑村的陶器需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土混合在一起制作。“制陶用的陶土由两种土混合而成,一种是粘土,一种是沙土。” 罗星清说,只有把两种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烧制出来的陶器才会色泽漂亮,经久耐用。


“先要晾干,然后再用水泡 5个小时才能将两种土混合搅拌。”碗窑村陶器独特的秘密所在正是陶土。如果两种土质混合的比例不精确,或者是期间的程序没有做到位,烧出的陶器就会干裂变形,没有光泽。不仅如此,碗窑村至今仍在使用靠人工发力的传统的土坯机,通过泥匠人用脚发力,再借助木棍使其高速均匀旋转,利用惯性拉出土陶器皿的形状。




PART 3

龙窑 乾隆年间的遗存

龙窑的存在,是碗窑村土陶文化最好的注脚。碗窑村的龙窑 3 号是村中现存最大的龙窑,坐落在村子的中心地带。史料记载,龙窑 3 号于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建成,总共有17个仓,可以装大大小小约 5000 件土陶器具。可想而知当年整个碗窑村红红火火生产土陶的壮观景象,至于龙窑的得名,当地人猜想大概是因为依山而建,一窑高过一窑,绵延不绝,状如长龙而得名。


 村民介绍,烧龙窑有个特殊的仪式。烧窑的头一晚,村民要将陶器搬入窑仓,将窑仓基本装满,再用砖块、沙灰将窑仓的每一个仓门封死,仅留下仓门前后约 15 厘米高、10 厘米宽的投柴孔和观察孔,以确保窑仓里的温度。每次在烧窑之前,村民们都会诚心祭拜祖师,以求窑子里的陶器烧得出色。土经火粹方成陶,烧窑只此一次,成败也在此一举。


有经验的土陶匠人都知道,窑仓里要升到 1200-1300 摄氏度左右的高温,里面的物件才会由土变为陶。但如果温度骤然升高,会使窑仓里的陶器出现破裂,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因此,需要让火在第一个空窑仓烧 6 个小时以上,高温空气和烟尘随着过火口,逐渐弥漫到各个窑仓。

通常,一根近 2 米长的木柴只需 4 分钟左右就可烧完,因此烧制陶器时,一定要有人在第一时间有所反应,让高温的火焰不断吞噬窑仓里码放整齐的坛坛罐罐,直到最后一个窑仓的陶器烧好。



PART 4

土陶的又一个春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陶的收入只能维持家里人的基本生活开销。”甚至十几年前,老罗还要开着拖拉机到处去摆摊卖土陶。“那个时候我成天不在家,做好一批货,就拉着跑。临沧 8 个县(区)我都跑过了,只要哪里赶街我就拉去那里卖。”罗星清印象里,土陶并没有给自家人带来好生活。


直到 2007 年,政府组织了碗窑村一批坚持做土陶的匠人去了华宁、建水、个旧等地的制陶村庄和瓷器厂考察,这对村里的土陶老匠人都很有触动。“华宁、建水的陶器已经不用龙窑烧,都改用电窑或是气窑;个旧的瓷器都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了。同类型的器皿,我们卖 20 元,人家能卖 100 元。因为人家的东西做得精细、不浪费,利润自然就提高了。”


考察回来后,罗星清雇了两个人继续做传统器形,自己则开始研究怎么把土陶做得更精细,并开始烧制精巧的茶具。渐渐地,生意有了好转。尤其是每年的十冬腊月,正是村子里腌制咸菜的好时节,碗窑村的酱缸、咸菜罐也因而迎来了生产旺季。“现在,找我订货的人很多,感觉土陶又突然活过来了。”罗星清说。

如今,罗星清是碗窑村数一数二的制陶匠人,他不仅有着丰富的传统器皿的烧制经验,更在器形上不断创新,做出了造型别致的茶杯、茶罐、茶盘、花瓶等器皿。罗星清说,手工制陶的魅力巨大,他的制陶厂,甚至整个碗窑村都可以靠手工的魅力迎来第二个春天。


数十年的烧窑、制陶经验造就了罗星清独到的陶器造型和烧窑技巧。烧制陶器很辛苦,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不懈的坚持。“这个手艺对我们其实是一种考验。”罗星清说,“做陶和读书其实是一个性质。做陶做到精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天行旅游会展公司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